這是一篇關於攝影的心得分享,無關乎對與錯,而是在眾多面向裡頭,尋出個趣味,玩出片精彩。
原來是為高雄壽山攝影學會想出的主題,但因為排到秋天去了,因此先用在春天的高師大攝影學會,而好友在給協會資料時,添加了副標題「人像攝影與修圖的極致技巧」,以至於原本天馬行空的攝影觀念講座,偏向了「人像與技巧」方面,我思考了三秒就決定用了!這三秒裡,我已經思考了幾個問題,第一:初次見面的聽講人,能理解這些觀念的,我不能確定有幾成;第二,不偏向人像思考,那麼範圍將涉及人文,風景,商業,心象等等,無邊無際;第三,好友這樣限定,必有其道理,也看重我對於人像的見解–好吧,就這樣。
訂這主題,主要來自於一位英文老師好友,三年前我們品著茶,體會茶之道理時,他突然看了我的一幅荷花作品後讚嘆地說了一句:「魔鬼,藏在細節裡!」我微笑點頭,難得知己。
至於那是一張什麼樣的荷花作品?我便將賣個關子–而這關子我也不會自行打開–就如同這篇文裡頭,不會有任何一張相片、一張圖來佐證。
關於攝影教學,為何不用相片來說明?
這些年,我看了,聽了不少演講,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都有,有的簡報資料極為豐富,每一張都在說明「重點」,對吧,這樣的講座大家必定聽過不少;有的又極為簡單,一個黑板,一個講者,卻述說著精彩的故事。相較之下,我偏好後者。
簡報多,代表著需要說明的事件多,多為官方宣導用,或爭取投資用,或怕尷尬,一時找不到話題與內容。這樣的座談會,很多人拿起手機相機記錄下每張製作精美的圖表,深怕自己遺忘任何一個重點–但我相信,這也遺忘得最快!你相信了,有圖有真相。
而我聽過印象最深刻的演講,卻沒有任何一張簡報–它是演講。不是報表。
如果我用了一張圖,那麼很可能五十人只記得那張圖,如果沒有任何一張圖,那麼很可能大家所想的,超過一百張圖。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,我的影像學習。
越是方便,越是隨手可得,也許就沒那麼深刻–對於自己與別人都是。
我是從十歲就開始拿單眼相機的,不是拿一下,是拿了就沒放棄過的那種。我的個性喜好特立獨行,別人做過的,不太想做,一群人正在做的,連碰都不想碰–那個年代,連大學生都很難有一部相機(那部相機是父親整整一個月薪水)–現在則人手數機,不論手機還是類單、微單、高等相機。
底片時代,我就依靠肉眼判斷每個天氣需要多少光圈和快門,直到相片沖洗出來後,才知道結果。這發生過不少趣事,也是那個年代玩相機的人所會碰到的問題,例如底片沒裝好,拍爽的;例如忘記相機裡有底片,一打開曝光的。但也就是這樣,才訓練了對於光圈快門的精準判斷,懂得底片銀鹽對於顏色的感光差別,習慣了裂屏對焦與各式濾鏡對光學產生的影響–這些是現代人缺乏的體驗,預覽螢幕上已經清楚顯示過曝或太暗…然後沒了(幾乎沒了)。
(當然也不能說現在才學攝影的,會能力不足,只能說「拍照太容易了」。)
「傻瓜相機」是當時風行一時的照相設備,容易上手,或者說,會按快門就算會拍照了…(這跟現在的手機很像,會按快門就算會了。)它能在大多數時候幫你記錄下旅遊照,一捲24張或36張底片拍完了,小攤販、照相館再買就有了。(當時的照相館比7-11還多,大家信嗎?)
PS:我是絕對信的!因為那時候沒有…7-11。
怎麼學拍照?
這是最多學生問過的問題。但我從來未給過唯一的答案。(這讓我想到原來要給高師大攝影學會的講座主題:淺談人像審美–見仁見智。)
我們學攝影的年代不同,思維方式不同,過去的方法現在未必適用,每個人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也不同,我可以的,不一定每個人可以,同樣,大家習以為常的,我或許需要很長時間適應。
簡單來說,照著做,模仿!是最快速的。這年代,連看相片學攝影都是慢的,直接看影音,還有無數影片教你如何拍,只要肯學,就擁有無限資源,越來越多的新技術,越來越複雜的技巧,應有盡有–但是,承受得了嗎?吸收得了嗎?這才是大問題。
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,書、雜誌、報紙是學習的對象(當然也有攝影老師和學會等機構),我從文字裡想像、理解所有影像用詞,光與影的節奏,分區曝光法,減法(這後來被推翻)等等,數百個文字,只有一張範例,甚至沒有。於是我們必須深刻去體認所有攝影美學的內涵與可能性,由一生二,二生四,四生八…不斷想像與擴充。
但這個年代,一出生就是彩色螢幕的世界,越來越精細的畫質,越來越流暢的網速,琳瑯滿目的節目–但我深覺隱憂的是,沒有一個中心思想。相機功能的進步,確實可以讓人很快上手,很容易拍出好照片,自動曝光,自動對焦,自動HDR,還能自動按下快門。每天可以看到「爆炸性」的資訊(超過我們所需要的正常量),但哪一個是你真正關心的?
攝影也是如此,哪一個是你的風格?(也許該說是i phone 風格,HTC風格,三星風格,或是Nikon風格,Canon風格,還是Sony?)
然而我並不擔心這世代不會出優秀攝影師,因為拍照的人多了,媒體的影響大了,分享的社群很快能散播令人驚艷的美圖來。(此時仔細想想,令人驚艷的是技術,還是內涵–或許兩者兼備。)
我們來找找魔鬼吧!他們藏在哪些細節裡?
魔鬼一:設備
很多學生問:設備會不會影響攝影品質?
我答:當然會。
又問:那麼相機要買什麼等級的?要攻頂嗎?
再答:有錢買貴的,沒錢買便宜的,這很現實;但好相機不一定能拍出好作品,普通相機也未必不能出色。(啪拉啪拉講一堆,世事無絕對。)
若是你用i phone隨手一拍,很可能比我的高階相機拍出來更美,原因有二,一是手機軟體的運算,會將色調及反差調整到令人舒適的感受,我的相機不會;二是,手機不離身,機動性高,我的相機卻要用「請」的才肯出動。這也是現實,我們可以離開相機,但不容易離開手機。
然而我要編輯出相當出色的作品時,手機的畫素與畫質就遠不如高階相機了;這是天生宿命,一個要求輕薄短小,一個要求精準犀利,沒得比較。
好的感光元件,好的鏡頭光學,就是有差。
(縱使一代機皇D3s我用了許多年,還是無法與新產品GFX 50S抗衡–這是世代更新必然的結果。)
魔鬼二:攝影者的基本功力與涵養
基本功是什麼?
我教過的學生可能有三千人,沒仔細算過,雖然2017年以前攝影從來不是我的職業,只是休閒。從教學的過程中最能發現基礎功夫的差異,這跟拍多久沒有直接關係,倒是跟觀察力的敏銳度更有關聯;有很多是帶團或外拍好幾年的學員,但經常拍出來的照片是模糊,晃動或失焦的,對於場景的選擇也不盡理想。這時候我建議必須好好檢視一下,不論透過別人的觀察還是再進修。
與我拍過照的朋友都知道,我拍照的速度與對光線的觀察力,異常。許多出色的攝影朋友也有這個現象,還未拿起相機構圖試拍就已經知道拍攝的成果,這對於成品有很大的幫助,尤其在人像方面的拍攝。模特兒的心思大家必須明瞭,這是一個暗自角力(這樣講比較生動啦,我沒這樣想過。),是由著模特兒自行發揮,攝影師只是捕捉畫面的工具人,或者攝影師能引領模特兒展現肢體語言,呈現環境氛圍。這是重點。如果你用心去觀察每個拍攝現場,每個人的動作,語氣,與無形的氣場,會發現這是一幕宮廷大戲。
作為一位攝影師,在第一張試拍光線與構圖後,應立即修正所有參數,以符合想要呈現的感覺,頂多兩張。多了,就弱了,因為對於器材不熟悉,對於光線無法掌握的攝影師,模特兒感覺得到。(可能的話,盡量訓練自己在第一張拍攝前就到位,通常我會試拍第一張是為了調整所有閃光燈的距離與出力。)
將照片拍好拍精準,於我來說是基本應該做到的,如拍風景時大家面對同一景色,排排站好,該如何選擇曝光量(光圈快門ISO),需不需要刷黑卡或減光鏡,亮部優先考量還是暗部,構圖時廣角/長焦空間感的詮釋等等,不盡相同,但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–上腳架!原因只有一個,穩定。這穩定,就是基本功之一,少了基本功,其他的難再繼續。
而拍人像時,經常看到十個拍一個,二十個拍一個的團拍活動,這比較像是攝影交流或郊遊,疏放身心的作用大一些,對於好的作品呈現較無用處。因為少了專注。模特兒無從與攝影師交流最好的角度與神情,攝影師也因為怕穿鏡而侷限,要大景無大景,要眼神只有「看」,而無「神」。
要做出色的攝影師,涵養必不可缺,越豐富越好。(這裡不提修養,這是另一個層次主題。)而涵養建立在基本工夫的落實,博學多聞的見識,開放兼容的心胸與無所畏懼的正直之上,這是累積與習慣,內斂而沈穩的人格特質。也許你會覺得現在看到所謂的大師,未必具備這些條件,但我期待文後或日後,你會遇見心裡真正的大師。
魔鬼三:說不出的美
現在網路社群在台灣最普及的大概是臉書(暫且不論它能存在多久,或line,instagram在其他地區的應用),我們被迫習慣於在上面發表作品,感受(或八卦),吃了什麼,用了什麼,到了哪兒。這幾年的蓬勃發展令我們隨時可以看到美麗的作品,欣賞之,學習之。
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「滑」手機,停留在一張相片的時間越來越短,除了千篇一律,廣告繁多,事不關己的因素外,就有兩種可能:一是「沒什麼,不用看」,另一是「看不懂,懶得看」。而什麼時候停留最久?覺得相片很美,看得懂,但又有「說不出的美」時,才會停留。這在我的夥伴說,「這張看著看著,回過神時,竟然看了一個小時!」我就知道他離不遠了。
舉例來說,我看一場雕刻展花費的時間只有看攝影展時間的三分之一,原因為何?因為我懂攝影的部分比雕刻多一點,看攝影我可以看出門道,看雕刻卻不得其門而入,只能簡單揣摩。再舉例來說,國內食品機械展,我在食品區的時間多於大型機械區,因為我會吃,不一定懂機具。
這「說不出的美」也正是這講座主題所在,往後的論述多以此延伸,大家要記得的也是這一句。
假設電影情節裡出現兩位男孩,一同看到一位美麗大方的女孩,怦然心動之時討論著她的美,她的皮膚白皙,甚美,她的身材輕盈,甚美,她的秀髮柔亮,甚美,她的短裙長度正好,甚美,她的五官標緻,明眸皓齒,甚美–這不意外地以慢動作與跳動的特寫播放。「愛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」(後宮甄嬛傳裡,雍正對熹貴妃說。)
兩個男孩只敢怯怯的偷瞄著,此時女孩轉頭看見,羞赧地趕緊低頭側身–這更美了。因為互動,因為「驚」喜。此時編劇還會寫之前稱讚的話嗎?不會。再也不需要讚美的言詞。
美貌易得,真愛難尋。藉由修圖技巧,梳化技巧,穿著技巧,打光技巧等等,我們已經可以輕易讓人變美,但能維持多久,往往與背後的故事相關。(照片的故事性,有機會會談論到。)
魔鬼四:拇指與食指的運動
這是個流行的運動,有史以來全民共享的運動。等公車可以做,吃飯可以做,朋友聚會可以做,夜深人靜可以做,可以將文字放大,也可以將圖面放大,看細節。為什麼細節這麼重要?讓人重複做了這個動作。
說真的,現代人的審美觀整體提升了,閱覽多了,自然不會少見多怪。
–未完待續–接・藏在細節裡的魔鬼(下)